以善治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数字治理平台实现村级事务“一屏统管”,山东省曲阜市将儒家文化融入村规民约打造“和为贵”调解室,重庆市璧山区依托“乡村钉钉”系统让村民议事突破时空限制......这些生动实践揭示着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深层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密钥。
一、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主心骨
在贵州省毕节市化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动苗绣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湖南省十八洞村通过“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机制实现整村脱贫。这些成功案例印证着基层党组织始终是乡村治理的“定盘星”。新时代的乡村治理,需要持续深化“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推广“党建+网格”管理模式,让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北京市通州区建立的"红色代办"制度、广东省佛山市推行的党员“三先”机制(先知先议先做),都在实践中探索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二、三治融合:激活乡村善治新动能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通过“村民说事”制度化解矛盾纠纷,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运用道德积分制培育文明乡风,浙江省桐乡市首创的“法治小院”成为基层普法新阵地。这些创新实践勾勒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生动图景。当前需要重点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协商平台,建立覆盖乡村的法律服务体系,同时深入挖掘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中的治理智慧。四川省彭州市的“乡贤评理堂”、河南省新乡市的“道德银行”,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有机结合的典范。
三、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治理新格局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08亿,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乡村治理形态:江西省建设“万村码上通”平台实现环境治理智能化,吉林省推广的“吉农云”系统让农技服务触手可及,云南省打造的“数字洱海”监管平台守护着绿水青山。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快布局“新基建”,培育数字治理人才,更要注重保留乡村文化肌理,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上海市金山区开发的“智慧村庄”管理系统,就实现了数字治理与乡土社会的有效衔接。
四、人才支撑:培育乡村治理生力军
江苏省实施的“定制村干”工程已培养5300余名“三农”专业人才,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累计输送1.2万余名新生力量。破解乡村治理人才瓶颈,既要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制度设计,也要创新“新乡贤”回流机制,更要重视培育本土人才。山东省潍坊市建立的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都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田村的“乡村复兴少年宫”,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治理传承的种子。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既要传承“枫桥经验”等传统智慧,更要回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我们正在书写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当每个村庄都能成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共同体,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以善治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 陈瑶)
法治宣教中心
编辑部: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