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使干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的内在统一关系,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的同时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坚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防止行为失范。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确保干部在正确的轨道上干事创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行动坚决,着力发现和查处在实际工作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不作为等背离“两个维护”的问题,坚决查处“七个有之”问题,坚决清除与党离心离德、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两面人,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健全严的机制,完善“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等机制,综合运用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督促巡察整改、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精准问责等形式,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推动各级党组织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各方面。聚焦重点问题、重点对象、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毫不手软、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改头换面问题高度警惕,通过强有力的执纪问责,推动构建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督促党员干部把该挑的担子挑起来、该扛的责任扛起来,在锐意进取、积极作为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精准规范,体现保护关爱。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落实到监督执纪和监察执法全过程,坚持实事求是,毋枉毋纵,正确把握政策策略,统筹把握事实证据、纪法标准、思想态度等具体情形,综合考量违纪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区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置,做到宽严相济、精准得当,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底线常在、“后墙”坚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区分故意和过失、因私和因公、违规和试错,严格规范落实问责启动、调查、审批、执行各环节程序,综合分析研判事实证据、法规依据、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等情况,对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认真研判行为的性质、程度,对符合相关要求的大胆容错,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既争当遵规守纪的典型,又争当干事创业的模范,推动形成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坚持将处分决定执行与回访教育相结合,“一对一”制定回访教育方案,统筹运用谈心谈话、政策宣讲等措施,把思想谈透,把政策讲清,把表现摸准,帮助受处分人员打消顾虑、解开心结、提振精神,并根据回访对象的现实表现、工作实绩、思想认识、改正错误等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将其作为考核评比、干部任用、日常监督、出具廉政意见的重要参考,推动干部从“有错”向“有为”转变。
坚持系统施策、联动发力,激发干事热情。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党纪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使干部既管得住手脚,又放得开手脚。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不断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融入组织管理全过程,抓好党员干部入党、入职直到退休各个重要节点的纪律教育,关注“一把手”、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持续深入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切实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向诬告者亮剑出招,不断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徐平,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总编:曹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