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是安全的、可持续的,基金运行安全平稳的基本盘是确定的。”在1月17日国家医保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规财法规司司长蒋成嘉表示,2024年全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基金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全国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0.47万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87万亿元。
1月1日实施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了38种创新药,创历年新高。“医保部门‘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的导向进一步得到彰显。”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说,医药产业、保险行业、医生、患者都对建立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拓展创新药的支付渠道抱有很高期待。在基本医保现有的甲乙分类基础上,研究制定丙类药品目录,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药品目录体系的一次重大尝试。丙类目录作为对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丙类目录与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计划于2025年内发布第一版。
谈及近期热播的电视专题片《反腐 为了人民》,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表示,专题片深刻指出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源。“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说明了药价虚高既是价格问题,又是腐败问题。”丁一磊分析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同一种药品的企业有若干个,哪个企业的药品能进医院、进医院能卖多少,相当一部分是由代理商在操作。二是虚高药价中的大部分由代理商获取并流向灰色地带,加重群众负担,污染行业生态,但生产企业并未从中获益。三是在代理商眼中,从生产企业拿药的底价和实际销售价之间的价差大、适应症万能,才是“好药”、才好“操作”,而药本身的质量和疗效反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集中带量采购就是针对专题片曝光的这种行业现象,挤出药耗价格虚高水分,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净化行业生态。”丁一磊介绍,“集中”和“带量”这两个关键操作,跳开了代理商这个环节,由医院公布采购量,生产企业公开竞争,中标企业的药品直接进入医院,按照医院预先的报量销售,让药品销售的核心竞争力由过去水面下的灰色操作转变为阳光下的公开竞争,这是药价降低的最主要空间来源。集采的药品耗材都是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在产能大于需求的情况下,生产企业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尊重供求关系开展合理竞争,是商品领域的普遍规律。此外,集采促进了动能转换。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其中3600亿元用于谈判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也就是说集采节约基金的80%都用于创新药。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了38种创新药,这恰恰是因为集采节约基金留出了空间。
丁一磊表示,集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过去5年里,许多需要终身服药的慢病患者负担明显减轻,许多收入不宽裕的群体也用得起更新代际的药品,更多听障人士能够用上人工耳蜗,更多老年人愿意换上一口好牙,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是集采越走越稳的最大靠山,“也有少数群众本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朴素观念,担心降价后的药品耗材质量问题。国家集采走过的5个年头的路已经充分说明药品质量值得信任。在此也呼吁大家擦亮眼睛,虚高的药价原来就没有形成企业利润,没有用于生产和质量,也没有用于创新,而是进入了专题片提及的腐败分子家中的夹墙里。希望全社会共同形成坚决挤压药价虚高的共识和磅礴力量。”
针对医药购销领域回扣、“带金销售”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根据法院判决或行政处罚认定的药耗“带金销售”和围标串标等案件事实,开展信用评级、分级处置、信用修复等工作,促使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副主任王小宁介绍,截至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评定失信企业735家,其中“特别严重”失信企业7家、“严重”失信企业40家、“中等”失信企业76家、“一般”失信企业612家。从实施效果看,多数失信企业能够正视自身存在问题,主动采取降价等措施修复信用。这一制度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药品耗材价格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医药采购交易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