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清晨阳光挥洒的办公室窗前,念及一段时间以来所思所行,脑海中突然想起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顿感戚戚。我们生之于世、干事创业,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若没有组织,没有集体,没有众人团结奋斗,要想成就一番作为,谈何容易。试想,我们中华民族,如何能够战胜那么多艰难困苦,在一方自然条件称不上优越的土地上,铸就世界上唯一未曾间断的璀璨文明;我们党和人民开创的事业,在基础几乎毫无、各种压力堪称巨大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取得今日这般辉煌成就,若无团结奋斗,实难想象。今天,任何一个单位,一个集体,倘若缺乏坚实有力的团结,实际上就缺失了追求卓越价值、实现更好发展的根基。
团结,团结,“团”原指线团,“结”原指绕结。某地一名收藏家收藏了一块清代木制绕线板,呈“X”形犀牛角状,两端分别刻有“团”“结”两个汉字。据考证,这种绕线板在当时主要用于整理编织线、制作编织物。人们把成“团”的线按照一定规律绕“结”起来,使之变得更为紧密、难于拆分,这恐怕就是团结的初始意义。团结一词,最早见之于《资治通鉴》,指的是唐宋时的地方兵丁组织,称“团结兵”或“团练兵”“团兵”,后来引申为组织、集结、联合等意思。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团结是一个分量较重的词。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人心齐,泰山移”等,说的都是团结。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人们更是通过各种文艺、教化的方式,对“团结”予以强化。诸多诗词歌赋、美术书画、传统剧目乃至节日仪式中,团结、团圆、和睦、和谐等都是其中核心要义。记忆中,我们离家远行,父母叮嘱最多的,恐怕也是诸如搞好团结、与人善处之类的话。
团结是战胜困难的基石。1943年6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工作者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北庄村创作了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同名歌曲也随之诞生,并在北庄村首演。“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歌,后来成为抗战烽火中的红色号角,激励着无数国人团结御敌;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党成立以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正是依靠先进的理论、深入人心的性质宗旨,把最大多数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奋斗,不断化“不可能”为“可能”,一步步把事业推向前进。团结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正如“大河有水小河满”,一个人,唯有将个人的奋斗汇入集体事业的洪流,才能在与他人的协作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也只有在集体发展的广阔天地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与升华。
团结的本质,就是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使之熔铸成坚不可摧的整体。它并不是把人简单地“聚在一起”,而是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通过必要的组织和形式,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心往一处想”的思想共鸣,进而形成“劲往一处使”的行动共识。这个整体里面个体间联系越是紧密、牢固,越是坚实、可靠,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人各怀其才、各有所能,汇聚一处便能万象生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愈加错综复杂,所面临的使命与任务愈发艰巨繁重,团结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如果说,在古代,人们团结一心,更多是为了抵御灾害、谋求生存而“抱团取暖”;那么在今天,团结的意义已升华至为实现共同发展、缔造美好生活而“互相补台”“取长补短”的更高境界。
搞好团结并非易事。想一想,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要想把不同能力素质、不同脾气秉性、不同自身追求的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其难度肯定小不了。团结是什么?它是欣赏周围的眼光,是尊重差异的大度,是成人之美的胸怀,更是协作共事的智慧。有了这四点,团结才真正具有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出来,用人之长去补己之短,像齿轮一样相互啮合,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正如混凝土,正因为里面每一块石子各不相同,自有自的棱角,才能在水泥的黏合下结合成坚硬的整体。否则,大小相当、形状相似的鹅卵石是难以整合在一起的。团结是双向奔赴的,个体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与组织的识人容人用人同样必不可少,如果一味要求别人怎样怎样,要求组织应该如何如何,自己却不愿付出也不去担当,马克思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是搞不好也搞不久团结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团结奋斗,这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面临的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需要不断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江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副总编:李守岭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