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建设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自觉,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课题。作为直面群众的基层干部,必须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内涵要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涵养新风,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供坚强保障。
一,把握治方向,以思想淬炼政铸就忠诚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思想根基是否牢固,直接决定作风建设的成色。少数干部存在“躺平”“敷衍”现象,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需要常补理想信念之“钙”。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汲取力量,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立场,在深学细悟中校准价值坐标。
二、坚持制度固本,以刚性约束涵养清正生态
作风建设须依靠制度实现常态长效。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其成效的巩固提升仍待制度创新。需紧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细化完善公务接待、会议文件、督查考核等管理制度,将“不能腐”的笼子扎得更密更牢。而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规范权力运行。对于基层而言,要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惠民政策落实等关键领域,建立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在便民服务中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机制,以标准化流程压缩权力任性空间。同时,需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不作为”“乱作为”实行“一票否决”,真正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三、站稳人民立场,以躬身实践诠释初心使命
作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民造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乡镇的工作大多与群众面对面接触,这要求基层干部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作风的“试金石”。既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沉到田间地头,在防汛抗旱、矛盾调解等一线工作中锤炼“脚下沾泥、手上磨茧”的实干作风;更要学会当好一个“泥腿子”,善于用家常话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成为群众倾吐心声的“知心人”。以行动践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基层干部当以“永远吹冲锋号”的清醒,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思想淬炼中铸魂,在制度约束中塑形,在为民服务中扎根。(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人民政府 周子越)
法治宣教中心
编辑部: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