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调查研究。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个社会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
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跃升,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的鸿沟。街头,饥饿的童工四处流浪,工厂里,失业的工人无助徘徊。看似繁华的工业都市下,是工人和劳苦大众的血和汗。最初,马克思试图通过新闻报道揭露这一现实。然而,他很快发现,仅仅记录事实并不能改变社会,当地政府的禁令让他的声音迅速被压制。马克思意识到,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迈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
在伦敦期间,马克思只要有时间,就会走进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的桌上摆满了工厂调查报告、政府经济统计和企业账目。马克思用钢笔细致地记录数据,计算工人劳动时间、工资水平与资本增殖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调查工厂制度时发现,一些工厂主为了降低成本,故意雇用童工。英国政府的一份工厂调查报告记载:一名年仅8岁的儿童,在纺织机高速运转时被卷入机器,失去右臂。然而,工厂主并未因此承担责任。这一事件成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性剥削的重要案例,他在《资本论》中强调:“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从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理论推演,而是亲自走进码头、工厂,与工人交谈,倾听他们的呼声。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研究热情,经常深入伦敦的贫民窟,观察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他在笔记本上写道:“他们的苦难不是偶然的,而是制度性的。这一切不能继续下去。”正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马克思最终创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
马克思与众多工人运动领袖保持着通信联系,了解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他在给第一国际成员库诺·沙尔克的信中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如何运作,更要让工人了解自己的处境,使他们知道如何改变世界。”
马克思进行调查研究,既包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也包含对未来社会的探索。他认为,唯有工人阶级在理论的指导下觉醒并组织起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劳动解放”“共产主义社会”等理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否认,他毕生都在为工人阶级而战斗。”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求索真理、勇于直面现实的一生。他不满足于理论思辨,而是深入社会,以调查研究揭示社会矛盾;他不畏颠沛流离,在困苦中坚持写作和斗争,只为寻找改变世界的道路。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改变?马克思为世人作出榜样。凭借执着的信念与脚踏实地的研究,马克思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无产阶级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的调查研究实践和理论探索,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掌握调查研究基本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1930年,毛泽东为了纠正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明确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大量干部被派往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进行田野调查。纵观党的光辉历史,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才能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精准研判形势,科学解决问题,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时代在变,要求在变,但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不能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调查研究方式,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和有效治理,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尹颖)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总编:曹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