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瞿芃
如何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近年来城市更新工作进展如何?怎样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3月9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作出具体部署。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传统意义上,民政工作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属于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具有保基本、兜底线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概括讲就是要推进‘四个转变’:一是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三是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四是手段方式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陆治原举例说,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需求,这就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从过去“三无”老年人为主向全体老年人拓展。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要保持在30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实现稳定就业。对于今年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鲜明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将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王晓萍说,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和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这些都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前两个月情况看,节后企业开工复产加速,农民工外出更早、流动有序,就业市场开局良好。”
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从2019年党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增加充电桩105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4万多个、建设城市绿道12万公里。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这些小事、实事,解决的都是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打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受到了群众欢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将下功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能够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作出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下一步将从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三个方面进行谋划,将党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细化和实化。
“在强基层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雷海潮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指在县域范围内把县、乡、村三级的资源和服务联系起来,县医院要发挥好牵头和带动的作用,支持基层,“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在乡村检查,在县医院集中诊断,结果相互认同,这样既提升了诊疗服务的质量,也节省了患者的时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副总编:李守岭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