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监督篱笆 激活振兴动能
——从基层监督体系看乡村治理现代化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治村兴农,首在监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再次强调“强化基层监督效能”,将其作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撑。在乡村振兴迈向深水区的今天,基层监督既需如春耕犁铧般深耕制度土壤,又要似北斗星盘般校准治理方向,唯有如此,方能激活乡村善治的“一池春水”。
一、监督如镜,明察秋毫方显治理之效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基层监督体系的完善,本质上是对乡村政治生态的校准。传统监督模式常陷入“熟人社会监督难”的困境,村务公开浮于纸面、民主评议流于形式。破解之道在于构建“立体化监督网络”:既保留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土办法”,又引入数字监督平台的“新招式”;既强化乡镇纪委的纵向督导,又激活村民代表的横向制约。当监督之网既能捕捉苍蝇之微,亦能威慑硕鼠之患,乡村治理方能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质变。
二、制度为纲,刚柔并济方成善治之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完善基层监督不能止于修补漏洞,更需重构制度逻辑。一方面要“刚化监督标准”,将小微权力清单升级为“负面行为预警系统”,通过量化指标为干部行为划出清晰红线;另一方面要“柔化监督路径”,建立“监督积分兑换”“群众评议直通车”等机制,让监督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共建共享的纽带。唯有让制度既有雷霆之力,又有春风之暖,才能催生干部“不敢腐”的自觉与群众“不愿腐”的共识。
三、文化为魂,知行合一方筑长效之本
“教化行而习俗美,法度立而民风淳。”监督体系的长效运转,终究要回归文化土壤的培育。在皖南祠堂的“家训石”与浙北村庄的“清廉墙”间,蕴藏着监督文化的本土密码。当我们将“三务公开日”转化为村民议事节,把审计报告改编成乡音快板,监督便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的伦理自觉。这种文化浸润,既能消解“举报即结仇”的乡土焦虑,又能培育“公义即公利”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监督者理直气壮、被监督者心服口服的良性循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层监督体系的完善,既是乡村振兴的“安全阀”,更是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当监督之力穿透“最后一公里”的迷雾,当制度之光照亮“最小单元格”的角落,亿万农民收获的不仅是清朗的村务环境,更是一个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崭新图景。这或许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监督机制”的深层意蕴——让监督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载着中国乡村飞向更高远的未来以善治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筑牢监督篱笆 激活振兴动能。(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 王志琴)
法治宣教中心
编辑部: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