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早期,在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上,流行着傅立叶、欧文及其弟子的空想社会主义,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等,但这些思想的积极作用始终有限。马克思在《莱茵报》发文指出,“我们没有本事单纯用空话来解决那些正由两个民族在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活动,理论的对立需要通过实践方式来解决,因此,他们不断通过实践研究来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理论。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马克思指出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问题,“决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长期持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几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以调查研究为手段,以事实规律为对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实践原则。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问题,第一次把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命运联系起来。为了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一无所有的贫苦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从纯粹研究政治转而研究经济问题。
为了更加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场考察与查阅资料相结合。他们一起到伦敦和曼彻斯特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调研,实地考察英国的经济情况,收集了经济学方面的大量资料,并与英国工人组织和工人群众建立密切联系,深入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和工会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需要吸取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同时“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中强调:“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非常注意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大量收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实践资料,剖析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使用、价格的形成、货币流通和银行信贷等现实问题,实际调查“勉强糊口的急速增长着的无产者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细心阅读所能找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掌握工厂制度、劳动时间、土地占有等社会现实材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很少谈普遍的、抽象的原则,而是从社会运动的实际因素中寻找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他们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统计材料,认真分析客观情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确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成为“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调查研究是形成认识来源的重要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和基本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提出“到民间去”,将调查研究作为认清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工具。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后撰写了《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文章,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由此将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论与发言权联系起来。我们党运用调查研究这一方法论武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效克服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遭遇的各类认识论挑战,独立自主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当前,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持之以恒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聚焦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用科学决策和务实举措更好地推动工作、战胜困难、造福人民,汇聚起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汪曦永)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主编:王全明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