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一般的头疼脑热,去大医院看太折腾,去社区医院又担心看不好,怎么能就近看好病?
——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刘先生
更方便地看上病、看好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与此同时,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状况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短板也尚未补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聚焦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代表委员集思广益、共谋实招。
围绕优质医疗资源的定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季加孚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果一个学科在基层,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解决好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优质医疗。”
记者注意到,推动优质医疗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卫生健康领域一系列举措的鲜明导向。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格局,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医疗费用。
当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距离党中央部署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去年底至今年初,全国多地遭遇甲流小高峰,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走访上海、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医疗机构发现,一些大医院的门急诊前依然存在排队现象。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率已经超过了50%,努力的方向完全正确。但我国人口多、地域广,要让人民群众都能有更好的就医体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戴立忠说。
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群众因普通感冒、咳嗽等前往大医院,不仅个人就诊负担较大,也增添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如何破局,戴立忠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基层诊疗能力,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
“以流感季的诊疗为例,绝大多数患者都是甲流、乙流等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只要精准用药,很快就能康复。”戴立忠建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常见病快速精准检测设备,同时聚焦呼吸道疾病、妇幼保健、老年疾病管理以及慢性病等基层常见病诊疗领域,进一步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建议推广‘互联网+医疗’应用、到家自检诊疗模式,构建城市级健康检测服务网络,让轻中症、慢性病、老年或行动不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检测、在线就医、送药上门的服务。”戴立忠说。
提升基层医疗能力,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关注的话题。周琳介绍,近年来,广东为基层医疗开出“三张处方”:一是统筹配置优质医疗资源“补气造血”,分批升级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二是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强筋壮骨”,推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县域医共体建设、“万名医师下乡”三大工程。三是打造数字健康网络“疏通经络”,建成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建设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让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看名医。
周琳表示,可以借鉴“三张处方”等经验做法,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推动医防融合、医卫融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和社会共治。
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还须强化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徐丛剑在调研时了解到,当前社区全科医生存在缺口,且部分社区医生学历、能力偏低。“社区医生是健康‘守门人’,社区全科医生强了,才能帮我们守好门。”徐丛剑说,应当促进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后者在专科方面的知识水平,并调整医学生的培养体系,重视对全科医生的培训,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爱社区、重社区、深入社区”的医学生社区临床实践体系。
多位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加大力度建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既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吸引优秀医疗人才服务基层,打消患者对“耽误病情”的顾虑,让一些小病能够在小医院得到解决;又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将人才留住、用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基层为重点,统筹各类资源为基层服务,通过“以市担责、以院包院”方式,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帮助受帮扶医院培养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日前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近两年,财政部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卫生发展的角度,投入了近9亿元为中西部地区更新升级乡镇卫生院的医用设备,这些支持也正在见到积极成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总编:曹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