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纪委监委将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与“浙农经管”平台贯通融合,通过监督模型预警、数据碰撞分析,持续织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图为该市纪检监察干部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王榕 摄
河南省巩义市纪委监委统筹“室组地”力量,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进行交叉监督检查,深挖细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图为该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果园基地走访了解相关情况。曹钰蕾 摄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践中,如何持续深化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
本期嘉宾
金涛 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李敏 安徽省六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陈建兵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压实责任,摸清底数,靶向施策,扎实推进专项整治
记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请结合实践谈谈,如何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金涛:从我们近年监督检查和查办案件情况来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往往存在底数不清、产权不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违规处置集体资产问题多发易发,违规套取、截留、挪用、侵吞集体资金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实践中,强化“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联动体系,市委带头研究调度、调研督导,市纪委监委制定工作指引,常态化与农业农村、财政等职能部门联席会商,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督促职能部门牵头,全盘摸清集体“三资”家底,建立基础台账。联合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专责监督和职能监督同向发力,“室组地”协作联动,巡察监督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全面起底各类问题线索,分级分类建立问题台账,“清单式”反馈交办整改,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市、县纪委监委建立“委领导、室统筹、组联动、人共用、事协办”工作模式,严肃查处贪污侵占集体资金、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监管失职失责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李敏:六安地处大别山区,下辖4县3区,农村人口多,农村资产资源丰富。为护好集体钱袋子,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线索处置为基础,以查办案件为引领,有力惩治了一批群众深恶痛绝的“三资”蛀虫,形成有力震慑。针对案件暴露出的“权力运行失范、制度笼子失效、监管体系失灵”等痛点堵点难点,我们建立“纪检监察机关牵头主抓,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主管,全市上下联动落实”的工作机制,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监督管理平台,建立村级集体账、物、事信息化台账,健全资产权属、合同原件等电子档案,实现资产数据“一屏掌握”;设置租金异常、合同超限等10类预警指标,构建“红灯预警—逐级审核—整改销号”闭环机制,实现监督预警“一触即达”;对资金流向进行全流程“数字刻录”,合同签订全要素“链上存证”,让每笔交易都留下“电子指纹”,实现责任梳理“一键溯源”,推动“三资”管理从“人盯”转向“数据盯”,确保颗粒归仓、毫厘归民。
陈建兵:我们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上下联动、贯通协同,着力监督发现并督促整改一批典型问题,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具体工作中,形成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监督机制,对十九大以来相关问题线索进行全面“大起底”和“回头看”,特别是紧盯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整治重点,紧盯经济合同管理、债权债务管控、财务会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督促职能部门全面排查问题,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对账销号。督促县级纪委监委选取部分集体资源资产多、资金项目多、信访反映多的村(居)“一把手”提级监督。同时,针对甘孜幅员辽阔,牧区分布广的现实情况,依托“马背执纪廉心队”“牧区坝坝会”“峡谷背包队”等监督形式,下沉一线,深挖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对发现的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做好处置。此外,贯通运用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财会监督成果,严肃查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
深化以案促改促治,督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堵塞监管漏洞
记者:在严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背后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同时,如何深化以案促改促治?
金涛:我们深化以案促改促治,针对发现的问题,既推动立行立改解决一批,又深挖问题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推动对症下药、建章立制、提能增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15份,督促整改集体资产底数不清、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资产管理处置不规范、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等问题,推动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制度63项。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做好个案剖析,加强类案分析,采取通报典型案例、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对村组干部开展精准“滴灌”警示教育,教育引导村组干部引以为戒、举一反三。
李敏:我们坚持办案治理监督教育一起抓,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在持续加大“三资”领域案件查办力度的基础上,深挖问题根源,强化个案分析、类案剖析、深化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农村集体“三资”腐败问题。比如,我们坚持纪委统筹、审计先行、巡察跟进,督促审计部门选取361个村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将农村集体“三资”纳入巡察监督重点,发现问题线索,深挖背后腐败问题。将纪法教育与廉洁教育一体推进,正面引导同反面警示相结合,深挖近年来查处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典型案例,复盘变异轨迹,剖析腐败根源,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陈建兵:我们树牢办案引领理念,持续深化片区协作机制,推动“纪巡审”贯通融合,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情况开展交叉检查、联合检查,进一步提升联合监督、联合办案能力。建立领导包案联县机制,州县两级纪委监委班子成员领办督办村“三资”案件,进一步提升查办案件质效。紧盯农牧民“家底子”,持续优化村财乡管机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财务收支、开支审批等制度机制32项。以“雪域清风·与廉同行”廉政教育品牌为抓手,聚焦“对象精准、案例精准、方式精准”全覆盖常态化开展集中警示教育,通过开展观看警示教育片、阅读忏悔实录、集中廉政谈话、基地现场教育等活动,推动警示教育有形有效更有感。
对农村集体经济各要素、各环节、全流程立体化监督,切实守好农村集体家底
记者:下一步,持续深化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将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金涛:保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标准不降,持之以恒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整治工作常态长效,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将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价贯穿工作始终,“线上+线下”同向发力,深化群众“点题整治”,找准、找实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依托大数据整合抓取、建模分析、比对预警等,搭建集村级财务管理、资产资源流转交易、村务公开、项目建设、合同管理、在线监督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各要素、各环节、全流程立体化监督。聚焦集体“三资”管理领域风腐问题易发高发的“一肩挑”人员,推行村级财务收支联审联签制度、公开“唱账”制度,推广集体“三资”提级监督等方式,强化“小微权力”监督,切实守好农村集体家底。
李敏:坚持问题导向,锁定集体“三资”规模大、村级债务高、违纪违法案件多的村(社区),统筹用好“室组地”联动、片区协作等工作机制,联合巡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常态化进行“穿透式监督”。针对村“两委”主职干部、会计出纳等关键岗位,定期组织廉洁体检,及时开展评估分析,帮助查找短板漏洞,助力提升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紧盯财政惠农补贴、产权交易平台、村级银行流水等数据信息,精准锁定虚构项目、阴阳合同等隐蔽手段,深度挖掘账外循环、重复报销等违规操作,实现应查必查、深挖细查。结合案件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堵塞漏洞、消除监管盲区。着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探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负面清单,严格落实离任审计追溯、“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要求,不断压缩“微腐败”生存空间。深化运用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精准定制村级“三资”领域监督模型,进行数据碰撞,“破获”问题线索,推进案件查办。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成果,“一屏统览”资金变动、合同履约、资金流向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整治,为监督执纪执法插上科技“翅膀”。积极推广应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定期更新“三资”管理和使用情况,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监督,推动“三资”家底晾晒在“阳光”下。
陈建兵:持续巩固拓展集中整治成果,进一步健全“党委主责、政府主抓、部门主办、纪委主推、群众主评”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大力气查办案件,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纠治侵害群众利益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举措,切实做到纪检监察机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进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成效。重拳打击“微腐败”,严肃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违纪违法案件,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强有力的监督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总编:曹锦宝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