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宁大学师生在辽宁省监察官学院学习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宁欣 摄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两个仍然”的科学判断,旗帜鲜明驳斥各种错误论调,思想深邃、振聋发聩,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深谋远虑和坚定决心,为继续赢得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持续巩固红色江山提供了行动指引,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反腐败斗争事关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强化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协同性和系统性,才能实现反腐败效应叠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要以雷霆之势巩固“不敢腐”的强大震慑,也要以绣花功夫织密“不能腐”的恢恢天网;既要以强力反腐斩断利益链条,也要用文化细雨浸润初心土壤。真正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善互为支撑、协调联动的治理链条,不断提升腐败治理效能。
重拳出击,以正风肃纪反腐强化“不敢”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腐败分子往往从收受小额礼金开始,然后肆无忌惮,最终发展到巨额贪污受贿。不义之财在他们看来是所谓的“甜蜜果实”,实则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药包”,每一次违纪违法都是在为“炸药包”增添火药,增添得越多,爆炸时的威力就越大。很多“落马”的领导干部由于其职权越来越大、贪欲越来越强,最终酿成大错,身败名裂。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腐败行为心存侥幸,自认为手法高明、手段多样能够瞒天过海,不会被组织发现。正是这种对党纪国法的漠视轻视,让他们铤而走险,最终在贪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方针方略,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通过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只要触犯党纪国法,最终都难逃纪律和法律的严惩。然而,仍然有个别领导干部敢于触犯红线,将党纪国法抛到脑后。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常在,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保持利剑高悬,充分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让每一名公职人员都清醒意识到,贪腐行为是一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探索“三不腐”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以正风肃纪反腐强化“不敢”、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不想”。从三者关系来看,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不敢腐”是前提条件,侧重于惩治和震慑。只有惩治到位,才能起到威慑作用,有效遏制腐败发生。以正风肃纪反腐强化“不敢”,就是要通过严厉的惩治和强大的震慑,打消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让他们清醒认识到,任何贪腐行为都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最终也将摧毁个人前途、家庭幸福。
深化改革,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不能”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为腐败滋生留下了土壤和条件。“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严密的制度能够有效防止滥用公权力、以权谋私,实现“不能腐”的目的。一体推进“三不腐”,“不能腐”是关键环节,侧重于制约和监督。要达到“不能腐”的效果,需要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压缩权力滥用空间,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现实生活中,无论腐败分子如何“精心设计”,无论腐败手法如何隐蔽伪装,总会留下各种蛛丝马迹,这些痕迹在大数据技术面前无所遁形。
当前,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各个环节,数字治理优势得到了充分验证。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以“八个着力推动”部署今年纪检监察工作,明确强调“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要求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这体现了把握数字治理的新趋势、发挥数字赋能反腐的新要求。要深化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监督,提高监督穿透力,发挥大数据在信息预警、信息整合、信息比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关联、筛选分析,精准发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及时阻断异常权力事项。要持续深入推进大数据、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各项业务,提高“不能腐”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要不断深化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应用,整合各地监督信息化系统,完善监督平台体系,持续放大数据“乘数效应”。
坚持“术业有专攻”,着力建设大数据监督专业人才队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拥有多学科优质办学资源,要聚焦纪检监察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助力智慧反腐,深入研究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中的疑难问题,为大数据监督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地方纪委监委大力支持下,高校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空间充分整合,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教学场所和实训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优良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加强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警示教育激发“不想”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不想腐”是反腐败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如何在政权和特权、民心和贪心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善于发挥“不想腐”的教化功能,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从一念之差到万念俱灰,往往源自理想信念堤坝的决口,说到底就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是思想根子出了问题。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想腐”是根本,侧重于教育和引导,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主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帮助党员干部不断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坚定理想信念是夯实“不想腐”的思想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开展党内集中教育,通过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脱离低级趣味,强化宗旨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这也表明,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做到“有所不为”,守住边界、绝不越界,方能静下心来“有所作为”。要将党性教育、纪律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培养全过程。依托红色资源建立党性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干部在重温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党性修养,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动机,夯实“不想腐”的思想根基。特别是党纪学习教育以来,党中央把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长效,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把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挺在前面,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一体推进“三不腐”,必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警示,发挥“文以化人、廉以养德”的作用,让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纪法护廉、家风倡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改革任务,纳入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总体布局之中,鼓励各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因子和地方区域特色资源,凝练特色廉洁文化品牌,积极创作廉洁主题作品,以文化的力量浸润人心,让“不想腐”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余淼杰 作者系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辽宁大学校长)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执行总编:曹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