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
山河无恙 英魂安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瞿芃自沈阳报道
11月29日上午,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43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魂归故里。
图为安葬仪式开始前,礼兵做好入场准备。瞿芃摄
陵园的下沉式纪念广场周围苍松肃立、翠柏含悲。上午10时,军乐队奏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进入纪念广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图为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进入纪念广场。瞿芃摄
致祭文毕,参加仪式的近300名各界代表向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连续鸣枪12响。此后,随着《思念曲》的再次响起,礼兵抬起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
图为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安葬地宫。瞿芃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由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广场、志愿军群雕等设施组成。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的英名。陵园地宫内安葬着每年迎回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2014年至今,累计有981位烈士在这里安息
图为安葬仪式结束后,武警部队军乐团代表向烈士献花。瞿芃摄
王少康是27名鸣枪礼兵中的一员。这位来自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的军士,从小听着志愿军的故事长大,正是怀着对英雄的崇敬毅然投身国防。
“志愿军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家国安宁。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扬这种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王少康告诉记者。
从烈士纪念广场到烈士纪念碑的道路两侧,安葬着特级英雄杨根思、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123位志愿军烈士。一名身着绿军装、挂着军功章的耄耋老人凝望着战友墓碑,久久不愿离去。
老人名叫孙德山,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上甘岭战役执行任务期间身负重伤,右手至今留有残疾。复员转业后,孙德山和家人省吃俭用、自筹经费,用七年时间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一座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
为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在志愿者搀扶下,走向烈士纪念碑。瞿芃摄
利用午休时间,陵园讲解员赵欣彤再一次来到位于墓区东区第一排的黄继光等5位烈士墓前。6岁那年,赵欣彤就是在这里系上红领巾、加入少先队。从四川传媒学院大学毕业后,赵欣彤回到家乡沈阳,在守护英烈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讲好英雄故事。
“上午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了安葬仪式,内心的波澜还没有平复,不自觉地就走到了这里,感觉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赵欣彤告诉记者,她已经四次参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工作,每一次安葬都承载着对先烈的缅怀、对英雄的致敬,都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图为陵园讲解员赵欣彤向黄继光烈士鞠躬。瞿芃摄
2021年9月,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期间,一名来自福建的烈士家属,带着一袋青橄榄前来祭扫,给负责接待的赵欣彤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一起在烈士英名墙上找他大伯的名字,我问他为什么带着青橄榄来,他告诉我,大伯入朝作战的时候,就是拿着青橄榄走的。70多年过去了,烈士的忠骨找到了,一定得把青橄榄带来,让大伯再尝一尝。”赵欣彤说,烈士家属还让她尝了尝青橄榄的味道,第一口下去特别苦涩,可回过味来却是甜的。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这些志愿军战士就像吃青橄榄一样,他们啃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难啃的第一口,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比的甘甜。”赵欣彤告诉记者。
图为辽宁大学两名大一学生在留言板上表达对志愿军先烈的缅怀。瞿芃摄
来自澳门劳校中学的16岁女生,在烈士英名墙下哭红了眼睛;穿着校服的少先队员,在志愿军雕像前庄严肃立;由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退役军人组成的红旗班长团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陵园,走向英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思和敬仰。
英雄回家了,英雄安息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1-29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